去美国看病 细胞比积异常应考虑其他诊断
发布日期:2018-01-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模糊不清的疾病,因为其唯一的特征是血小板增多,但并不具有特异性。与PMF和PV—样,ET是一种累及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然而,不同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是,其造血并未广泛受损,女性多见,总体生存期较长。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ET发病率约为2/10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平均诊断年龄为51岁。女性发病率似乎存在两个年龄高峰,第一个在50岁,第二个在70岁。
发病机制ET病因不明,虽然血小板生成素对初级造血干细胞生长是必需的,但在动物模型或因血小板生成素基因5'UTR突变,或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基因(MPL)突变,引起的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血小板生成素产生过多不能诱发ET。与PV红细胞数量增加,导致血浆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严重减少相反,去美国看病尽管有巨核细胞数量增加,但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正常或升高,这一点使其不能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鉴别。
PV和PMF中发现的许多表观遗传学异常,也出现在ET中,如粒细胞PRV-1 mRNA表达增加以及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上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表达降低。在PV和PMF中发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同样也存在于ET中,但发生频率要低得多。与其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相比,这种疾病的JAK2V617F突变频率也更低,极少发现纯合性突变。
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有些研究者声称,表达JAK2 V617F的ET患者具有“PV样”的表型,但部分研究者未能测定血细胞比容,来排除PV而使这些发现存在疑点。自1920年首先发现该病以来,ET曾有许多名称,包括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ET等。这种命名上的矛盾反映了ET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以及血小板增多与血栓或者出血,有明确相关性的事实。
另外,应用电子颗粒计数仪发现,在无症状人群中也存在血小板增多,常见于女性,年龄没有差异。微血管闭塞综合征如偏头痛、短暂性缺血性发作、视物障碍、头晕或红斑性肢痛病是常见的就诊主诉。当然,去美国看病对这种疾病并无特异性。
在有些病例中,与动脉血栓或少见的静脉血栓发作相比,轻度黏膜出血更常见。有趣的是,血小板计数高于1000000/P1时,出血症状更常见;而血小板计数较低时,血栓更常见。ET患者体格检查大多正常,据报道,不到30%患者在确诊时存在脾大,即使这样也是很轻微的脾大。去美国看病后血小板增多,是ET主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贫血少见,常为轻度,血红蛋白浓度或者红细胞比积升高提示PV,应考虑其他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