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就医 单克隆抗体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8-01-03单克隆抗体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有5种不同方式。第一,抗体通过一系列免疫因子(补体、各种效应细胞)作用于其所结合的靶抗原而发挥多种效应机制。第二,抗体可作为导向载体特异性地将不同杀伤或 抑制分子传递到某一特定部位。第三,抗体可直接与可溶性蛋白、蛋白多糖类激素、细胞因子或其受体结合以拮抗某一特定的功能,如细胞生长、侵袭或迁移。第四,抗体可作为抗原诱发、对抵抗免疫球蛋白表达肿瘤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第五,抗体可调节某些药物的药理学作用,包括延长或缩短药物的半衰期或调节其在体内的分布。
赴美就医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单克隆抗体技术,自1975年出现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0年进行了第一个针对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1997年FDA首次批准了单克隆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目前,FDA已批准了14个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疗;99mTc标记的诺非单抗(NR-LU10,抗-CD56)被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单克隆抗体的种类及它们被批准的应用范围,都将会进一步扩大。
抗体的结构初是通过使用抗体,作为其他抗体的探针而阐明的,主要存在3种抗原决定簇。同种型(Isotypes)是用于区分某一特定种属,主要种类抗体的抗原决定簇,定义为由不同种属所产生的抗体。人类主要有5种重链的同种型(M、G、A、D和E)和2种轻链的同种型U。同种异型(Allotypes)是同一种属不同个体,具有相同种型的免疫球蛋白(Ig)分子,赴美就医在序列上或等位基因上存在微小的差异,定义为相同的 种属所产生的抗体。独特性(Idmtypes)是一种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所形成的抗原决策簇,用于区分每个克隆性B细胞产物。
抗体一般由4条链组成,两条相同的重链(分子量50000Da)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分子量22000〜25000Da)。每条链都由一序列变化较小的恒定区,和一个序列变化很大的可变区组成。重链和轻链由二硫键连接,并行排列使两者的可变区毗邻。特异性抗原在重链和轻链所形成的“口袋式(Pocket)”结构中与抗体结合,抗原抗体结合区通常是在可变区内的两个,或三个高度变化的区域,赴美就医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这些区域被称为互补决定区(CD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