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看病 抑制机制也可发挥治疗作用
发布日期:2017-12-25肿瘤靶向抗体药物,主要包含四类不同功能特点的药物。第一类,以治疗头颈癌和结直肠癌的EGFR特异性抗体为代表,此类抗体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来控制肿瘤的存活和生长。第二类,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的抗体,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结合进而激活ADCC、CDC及抗体依赖的吞嗤作用,用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第三类,免疫偶联剂,例如,将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抗体,与毒素或放射素偶联在一起的复合制剂。吉姆单抗奥唑米星是抗CD33抗体与卡奇霉素的偶联剂,可用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第四类,双特异性抗体,由两种抗体的可变区单链组成,其中一个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另外一个识别T细胞表面抗原。
去美国看病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同时识別CD19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于2014年被批准用于费城染色体阴性,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免疫调节类抗体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而诱发新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或者解除对已有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抑制,使其重新发挥作用。
目前,免疫调节类抗体可以被分为四类。第一类,针对抑制性受体的抗体阻断剂。这类抑制性受体靶点主要包括活化T细胞表面的CTLA4分子和PD-1分子,以及NK细胞表面的K.IR家族。第二类,针对抑制性受体的配体的抗体阻断剂。第三类,针对免疫效应细胞表面刺激分子的激活性抗体。这类抗体的靶点主要包括TNFRSF4(0X40)、TNFRSF9(CD137、4-1BB)以及TN-FRSF8(GITR)等。第四类,去美国看病针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分子,如TGF-即的中和抗体。
在过去30年间,肿瘤靶向抗体药物在对癌症病人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已成为肿瘤靶向药物中为成功的一类制剂。迄今为止,已有多种肿瘤靶向抗体被FDA批准单独或与常规化疗、放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于临床肿瘤病人的治疗。肿瘤靶向抗体药物的作用靶点,多为与细胞生长和分化相关的生长因子受体和分化抗原,如EGFR、HER2、CD20和CD30等。抗体通过阻断 配体与生长因子受体的结合,抑制受体下游信号通路,可使细胞的生长回复到正常水平,还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以及通过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使之对化疗药物更为敏感。
去美国看病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除了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分子以外,还有些抗体可以靶向肿瘤微环境的一些分子,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在包括结肠癌、头颈癌、卵巢癌、肺癌及脑部肿瘤在内的许多恶性肿瘤,都高水平表达的一类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过与配体的结合,EGFR可以发生二聚化,造成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激活,及下游MAPK和AKT通路的连续激活,进而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在许多肿瘤中,EGFR基因发生突变和重排,导致细胞可以组成性表达持续激活的EGFR突变型受体。常见的EGFR突变是发生于胞外段EGFRvHI突变,该突变发生了n-iv外显子的整体缺失,EG-FRvDI突变在神经胶质瘤、头颈癌及非小细胞肺癌中广泛存在。去美国看病后发生了这种突变的EGFR,具有持续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发挥多种促癌作用,包括促进细胞增殖及抵抗化疗药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