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可评估放疗对宫颈癌的有效性
发布日期:2021-08-21俄罗斯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评估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患者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RT过程中电离辐射影响下红细胞形态的变化,不仅可以检测红细胞表面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还可以作为评估恢复的标准。该研究,发表在《国际生物医学杂志》上。
目前的估计表明,俄罗斯每年有超过16,000名妇女被诊断出患有宫颈癌。宫颈癌在该国女性中排名第5位更常见的癌症。在一个疗程(包括一个放射治疗(RT)疗程)后,疾病复发或进一步发展的增加对研究人员开发治疗有效性的诊断方法提出了挑战。一组俄罗斯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CC患者的一组血液参数,来评估放射治疗对宫颈癌的有效性。
来自NUSTMISIS、MKAmmosov东北联邦大学、雅库特复杂医学问题科学中心、共和肿瘤药房、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分析了诊断为CC的患者的静脉血样本。在CC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以及在RT的不同阶段在其表面发现的纳米颗粒的数量和大小中发现了变化。
据科学家称,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细胞表面会出现两种类型的纳米粒子(纳米病毒和细胞外囊泡)。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样本中检测到的纳米病毒的数量在RT期间减少,而在RT期间精确检测到细胞外囊泡,并且它们的数量在治疗期间增加和减少。
对放疗后CC患者的进一步观察表明,血液中囊泡数量的增加可能与疾病复发相关的负面预后有关,即放疗效率低下。此外,科学家们认为,位于细胞表面的囊泡可以通过将疾病转移到其他器官和组织而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众所周知,红细胞携带气体(氧气、一氧化氮等),并且还具有调节身体重要功能所必需的多种激素和介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ATP)的受体。我们发现另一种机制:与红细胞一起,由于病理原因出现在红细胞表面的纳米囊泡和其他纳米颗粒也可以扩散到全身。例如,人类血液中存在此类纳米颗粒可能预示着癌症的发展,通过分析纳米级囊泡的形态和组成的变化,可以监测放射治疗的有效性扫描电镜检测到的病毒数量与细胞表面囊泡之间的相关性也可能是形成新诊断方法的基础,”NUSTMISIS的GrigoryMaksimov教授指出。
放疗期间对患者血液的进一步检查,将有可能揭示放疗每个阶段前后这些纳米颗粒的定量比,以确定治疗有效性的标准(临界比)。因此,俄罗斯科学家开发的用于检查CC患者血液的复杂技术可以成为开发确定RT有效性的方法的基础,并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囊泡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