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00-1233

返回顶部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CONTACT US

400-900-1233

北京: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W3-705

深圳: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3002号万通大厦2201单元

您的位置:首页 > 爱诺头条 > 新闻动态

肿瘤相关的血管具有高渗透性

发布日期:2019-01-17

多年试验数据统计表明,由药物和保护层组成的纳米颗粒,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纳米载体;所以当已进入临床应用的脂质体,是其中的典型应用时,也会在临床研究上加以权衡。第一代纳米载体,能够穿过血管间隙到达肿瘤位点,因为肿瘤相关的新生血管内皮有许多开窗,导致这些新生血管具有高渗透性。

这种被动定位机制被称为“增强的渗透滞留效应”(EPR),EPR使药物在肿瘤定位时,具有更强的选择性。第一代纳米颗粒造影剂如氧化铁纳米颗粒,就是基于EPR设计的;第一代纳米载体中的一个特例,是将紫杉醇包裹于白蛋白中,该药被批准用于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IMG_1434.JPG

相关配方能大大提高紫杉醇的用药剂量,且无需留族消炎药的预处理,且白蛋白能在颗粒中作为“穿内皮伴侣”存在,并增加纳米颗粒渗透的可能性,但不会提高肿瘤靶向特异性。药物连接到一个颗粒上联合治疗,也可以在纳米颗粒上连接药物和造影剂,这样就可以观察有效成分的生物分布,并对治疗进行实时监控。

一系列第二代纳米载体的不同选择定位方式,已得到论证;环境响应型纳米载体,会在遭遇癌症相关外部环境时,释放携带的药物。比如pH敏感聚合物,在肿瘤坏死区域的酸性环境下,会膨胀降解,释放包裹药物。其肿瘤相关的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也可以作为选择性释放的显著标记。

另一种癌症定位策略,对纳米载体进行系统管理,外部刺激会促使载体释放药物。许多远程激活策略,已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这其中包括用近红外(NIR)光激活金纳米壳。NIK辐照本身无害,对组织有强穿透性,照射纳米壳能加热这种纳米颗粒,对周围肿瘤组织进行热烧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