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看病 基因突变临床上一般结果较差
发布日期:2018-02-20海外临床研究发现,CEBPA基因位于染色体19ql,编码参与粒 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的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初诊AML患者,CEBPA突变率为5%〜15%,CN-AML患者CEBPA突变更常见,并且通常是双等位基因突变。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CEBPA突变有两种类型:一种为N末端的框外无义突变,产生截短的CEBPA蛋白,后者完全丧失了野生型CEBPA DNA结合的显性负抑制功能;另一种为C末端的框内突变,产生一个低DNA结合或二聚化活性的CEBPA蛋白。
去美国看病后,在没有FLT3-ITD突变的情况下,CN-AML患者出现CEBPA突变预后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双等位基因(而非单等位基因)的CEBPA突变,提示预后较好。通常采用Sanger测序检测CEBPA突变,多重PCR-CE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往往由于CEBPA突变的明显多样性,而丢失部分CEBPA阳性病例,CEBPA突变在MRD监测中的作用有限,且尚没有完善方法。
KRAS和NRAS是一个编码21kDa的GTP,结合蛋白的癌基因家族成员,在涉及增殖、分化和凋亡调控的胞内信号通路中发挥中心性作用。去美国看病后AML中NRAS和KRAS突变率为5%〜15%,伴有单核分化的AML突变率为30%〜40%,该突变可导致RAS信号通路组成性激活。RAS突变患者可能从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中获益,然而,KRAS/NRAS基因突变对AML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NRAS/KRAS点突变,几乎总发生于12、13或61密码子,可通过Sanger测序、焦磷酸测序或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来检测。
在MRD监测中,NRAS/KRAS突变可能起一定作用,然而,这尚需进一步研究,Casey等研究了4例AML患者NRAS基因突变,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KIT基因位于染色体4qll,编码H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在多种疾病中已明确存在功能获得性KIT突变,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生殖细胞瘤、肥大细胞增多症和AML。尽管整体上AML中KIT突变的发生率仅1%~2%,而在CBF-AML中,KIT突变则更常见,发生率为25%〜30%。
AML中KIT基因突变,主要是活化环的外显子内氨基酸错义置换。大多数去美国看病研究发现,KIT突变患者临床结果较差。K1T突变可以通过Sanger测序,或等位基因特异性PCR进行检测。KIT突变在CBF-AML中的MRD监测作用有限,因为该类患者中,疾病特异性融合基因,是一个更可靠的MRD检测标志,通过定MRT-PCR更适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