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转诊发现肿瘤与正常细胞代谢差别
发布日期:2018-02-14研究证明,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更快地分解谷氨酰胺,以提供碳和氮进行生物合成。MRI设备广泛可及且不需使用放射性物质,因而发展MRI对比剂,来显示肿瘤与正常细胞代谢差别,有相当大的研究兴趣与动力。淋巴瘤转诊治疗后,监测到增高的谷氨酸盐代谢,是一个可能的靶目标。为此,两种不同的DOTA耦合的谷氨酸盐,GdDOTAMA-Gln(谷氨酸盐直接耦连到DOTA的一个羧基上)和GdDOTAMA-C6-Gln(谷氨酸盐与DOTA有6个碳间隔),分别进行了体外和体内的制备和评估。
淋巴瘤转诊研究发现,GclDOTAMA-C6-Gln有6个碳延长的谷氨酸,在肿瘤中的聚集比GdDOTAMA-Glri和GdHPD03A(作为对照)更稳定。GdDOTAMA-Gln肿瘤摄取少,可能反映了大环螯合剂GdD03A,和与其直接连接的谷氨酰胺分子间的空间位阻,而这种空间位阻能减少谷氨酰胺基团,与转运体活性位点间的亲和。在体磁共振影像显示注入对比剂后,肿瘤的强化可持续24h和72h,长于未进入肿瘤内的多余的螯合剂分泌排出(体外)的时间。
尽管试验研究显示,肿瘤的对比强化程度,低于基于肿瘤细胞摄取GdDOTAMA-C6-Gln量预测的水平,这项淋巴瘤转诊研究首次证实,增强MRI确实有可能足够敏感地检测活跃摄取,谷氨酰胺用于牛物合成的一类肿瘤。
以DNA复制增高为特征的快速肿瘤细胞,增殖特性是如此有趣,无论用MRI或PET定量肿瘤增殖研究都很热门。已知高增殖的肿瘤,通常对细胞周期特异的抗癌 药和放疗的反应率高,有能力发现高增殖肿瘤是必要的,因为可以监测这类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增殖率改变。淋巴瘤转诊治疗机构爱诺美康介绍,与18F-FDG细胞内聚集机制相类似,"C标记的胸腺嘧啶在胸腺嘧啶激酶的催化下,为满足高增殖率代谢需求,而磷酸化后陷落在肿瘤细胞内。
不过,这种分子探针由于nc半衰期短,没有足够的时间从组织中清除多余的未发生反应。淋巴瘤转诊治疗后,nc-胸腺嘧啶分子或不足以充分参与DNA复制,而没有发挥如18F-FDG那样大的作用。因为这个原因,l8F标记的胸腺嘧啶类似物,18F-FMAU在肿瘤增殖临床评估中受到青睐。
肿瘤细胞细胞质内胸腺嘧啶激酶(TK1),和线粒体内胸腺嘧啶激酶(TK2)的活性是受控的。在增殖活跃的细胞内,特别是DNA合成的S期TK1上调,而TK2的表达是不依赖于细胞周期的。淋巴瘤转诊治研究,已显示l8F-FLT几乎完全在TK1作用下磷酸化,尽管18F-FLT底物特异性的TK1,相比胸腺嘧啶(100%)只有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