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00-1233

返回顶部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CONTACT US

400-900-1233

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8号国贸商圈招商局大厦3208单元

深圳: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3002号万通大厦2106单元

您的位置:首页 > 爱诺头条 > 新闻动态

Tarlatamab联合疗法在广泛期肺癌治疗中的成效与安全性

发布日期:2025-11-18

  目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 - 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化学免疫治疗,随后采用PD - 1/PD - L1治疗作为维持治疗。Tarlatamab作为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在3期DeLLPi - 304试验(NCT05740566)中,已在二线环境及作为PD - L1抑制剂的一线维持环境中对该患者群体进行了评估。1b期DeLLphi - 303研究(NCT05361395)旨在探索tarlatamab与一线化学免疫疗法联合应用,随后再与PD - L1维持疗法联合,在ES - SCL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1024152129.png

  研究方法

  患者招募标准

  招募接受1个周期化学免疫治疗的ES - SCLC成年患者,治疗方案包括依托泊苷铂加抗PD - L1抑制剂,无论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如何。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根据改良的RECIST 1.1标准患有可测量的疾病。

  ECOG性能状态为0或1。

  无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需要免疫抑制治疗的疾病。

  接受治疗且无症状的脑转移患者允许入组。

  治疗方案

  第1至3个周期:患者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20mg的他拉他单抗,同时接受依托泊苷铂治疗(卡铂在第1天静脉注射以匹配曲线5下的面积,依托泊甙在第1天至第3天静脉注射100mg/m²),并使用PD - L1抑制剂,包括每3周1200mg的阿替利珠单抗(Tecentriq)或每3周1500mg的杜伐单抗(Imfinzi)。

  第4个周期及以后的一线维持环境:患者每3周静脉注射20mg的tarlatamab,同时继续使用上述剂量的PD - L1抑制剂。治疗持续至疾病进展。

  研究终点

  共同主要终点: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次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反应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研究结果

  疗效评估

  在中位随访13.8个月(95%CI,12.5 - 15.0)时,研究取得了以下疗效数据:

  客观缓解率(ORR):达到71%(95%CI 61% - 80%),其中完全缓解率为5%,部分缓解率为66%。

  病情稳定情况:11%的患者病情稳定。

  疾病进展情况:8%的患者患有进行性疾病,9%的患者的反应无法评估(NE)。

  反应持续时间:中位DOR为11.0个月(95%CI,8.5 - NE),疾病控制率为82%(95%CI,73% - 89%),中位疾病控制持续时间为10.7个月。

  长期疾病控制:39%的患者的疾病控制持续了至少52周,49%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仍有反应,且数据仍在继续成熟。

  安全性评估

  治疗持续时间: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6周(IQR,14 - 60)。

  剂量限制性毒性:总体上观察到3种剂量限制性毒性。

  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所有患者都经历了3级(43%)或4级(35%)的TRAE,其中1名患者因败血症死于TRAE,可归因于该方案的化疗部分。

  特定不良事件:6%的患者发生了导致治疗中断的塔拉塔单抗相关不良事件,2%的患者报告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不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相关神经事件)。

  研究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论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医院Carl Gustav Carus的试验管理/早期临床试验部主任Martin Wermke医学博士表示,在化学免疫疗法中添加tarlatamab显示出可管理的安全性,与每种药物的特征一致。在维持环境中,靶向PD - L1的另一种一线化学免疫疗法的组合是安全的,并且具有可控的毒性特征,没有迹象表明存在相加或协同毒性。

  讨论

  1b期DeLLphi - 303研究的结果为ES - SCL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Tarlatamab与一线化学免疫疗法和PD - L1定向维持治疗相结合,在引发持久反应的同时,安全性可控。这一组合疗法有望成为ES - SCLC患者的新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案反应不佳或出现耐药的患者。然而,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全面评估该组合疗法的长期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此外,对于不同患者群体(如不同年龄、性别、疾病分期等)的疗效差异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