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外囊泡可识别淋巴瘤新的致癌机制
发布日期:2022-04-15东京大学的Ai Kotani教授和研究生Kai Kudo,一直在研究EV在Epstein Barr病毒(EBV)阳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发展中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证明了sPLA2恶性淋巴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泌的可降解EV的磷脂肿瘤细胞。他们还发现,这种降解可以显著改善EV的功能,例如易于细胞吸收和免疫抑制作用,以及诱发各种生命现象。
此外,还发现溶血磷脂是EV磷脂的降解产物,能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即EV生物学中尚不知道的新的作用机制。
通过复制人类淋巴瘤的模型小鼠,研究小组证明了人脾淋巴细胞(sPLA)对EV的降解,对肿瘤的发生至关重要。对淋巴瘤患者的样本分析也表明,sPLA2与肿瘤的发生和恶性进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