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的突变或信号通路能否作为靶标
发布日期:2021-05-20一次海外研究中发现,针对有IDH1突变的GBM患者,通常要比没有这种突变的患者存活期稍长。该基因突变,多数可抑制线粒体氨基酸酵解,从而破坏葡萄糖/谷氨酰胺的协同作用。
但目前,尚不清楚靶向这些基因或通路,是否降低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有专家的看法是,以葡萄糖和谷氨酰胺的利用为靶标,比以GBM患者的IDH1突变为靶标更容易操作,也更具有治疗意义。
相关临床上,考虑到代谢通量、遗传异质性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任何特定的突变或信号通路为治疗靶标时,应谨慎考虑其将对肿瘤生长、或患者生存产生何种影响。
然而,国外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GenomeAtlas)的部分情况,他们很难把癌症相关基因突变,看作是癌症的起源。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认为癌基因是癌症起源的关键证据。
依据MichaelStratton的说法,将人类癌细胞全基因组DNA,移植入正常NIH3T3细胞,就会将其转化为癌细胞,这是癌症癌基因起源论的关键证据。他引用了Krontiris和Cooper的论文作为证据,事实是24种癌症中,只有2种膀胱癌细胞的高分子量DNA,可以使NIH3T3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而且,作者还不能排除,细胞转变来自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病毒感染能损伤线粒体的情况,没有证据显示,被转化细胞的线粒体是正常还是没受影响,这可能十分困难。但NIH3T3细胞内酵解升高,却是肯定的,这说明其存在某种类型的细胞呼吸不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