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留母体化合物的抗炎作用及活性?
发布日期:2023-09-14海外针对免疫毒理学的研究,重点评估了萘普生对细胞介导免疫功能的影响,其结果发现,NK细胞活性也未受其影响。尽管高浓度(超药理学的)的药物,已被证实可在体外诱导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无法证实其在体内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多的有关萘普生体内效应的详细研究,以弄清它对癌症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而释放NO的非甾体抗炎药(N0-NSA1D),则是一种新型的抗炎类药物,它也增加了NO释放的部分,对于NO-萘普生的研发,多是以减少经常使用NSAIDs相关胃肠道毒性为目的。
这些药物,也已被证明能够保留母体化合物的抗炎、镇痛、解热活性,但不产生消化道(GI)毒性。据报道,萘普生只是降低IL-1,但是NO-萘普生可降低IL-1P以及TNF-a的血浆水平。
虽然NO-萘普生和萘普生,都可抑制T细胞增殖,但萘普生需要NO-萘普生的双倍剂量,才能实现此功能,因为NO部分的存在,NO-萘普生对T细胞反应具有更大的影响。这两种药物,在CRC的临床前动物模型中,也均表现出了强有力的抗炎和抗肿瘤性。据其研究数据记录,部分阿司匹林亦可抑制C0X-1和C0X-2通路,还可能会导致胃肠道(GI)溃疡、出血及出血性脑卒等情况。
通常,其GI风险介于0.1%和1%之间,改进形式的阿司匹林,包括一氧化氮衍生物如NO阿司匹林,其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目前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COX通路的抑制,可能导致LOX催化通路的增加,LOX的代谢产物可能产生有害影响,可能还会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已被证实的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会触发促进炎症消退因子脂氧素(APL)的合成,如15R-epi脂氧素。一些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频繁的阿司匹林摄入,与结直肠腺瘤和癌症的风险降低50%~60%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