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切与不切,日本专家怎么看?
发布日期:2025-08-28蔺先生,2009年7月(39岁)查胃镜提示胃息肉,行内镜下切除,病理提示胃窦增生性息肉,灶性上皮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肠镜提示小肠多发息肉,未切除,病理提示末端回肠黏膜中度慢性炎。
2025年7月体检行无痛胃镜: 胃窦大弯侧见一大小约1*1cm溃疡,胃体小弯侧粘膜充血粗糙,两处均取活检。病理提示:(胃窦)粘膜腺上皮肿瘤性增生伴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活检病变组织位于粘膜固有层内;(胃体)腺癌,分化II-III级,Lauren分型肠型为主,活检癌组织位于粘膜内。行PET-CT: 胃窦部胃壁局限性FDG代谢轻度增高,符合胃恶性病变表现。胶囊小肠镜检查提示:多发小肠息肉。胸部,腹部和盆腔CT检查未见转移灶。
患者在北京、上海等多家知名肿瘤医院就诊,出现了多种治疗意见。一种建议单纯行ESD手术,不用行胃切除;另一种建议是直接行胃大部切除,而且认为小肠多发息肉对于手术会有影响。各大专家都是只下结论,没有任何解释,也没有数据佐证,让蔺先生非常焦虑
我们推荐并预约了日本胃癌排名第一的癌研有明医院,并推荐了胃外科科长布部创也,以及胃内科科长後藤田卓志(他也是ESD手术的创始人)。日本医院在收到完整病历资料,在多学科评估后,选择了後藤田卓志教授为首诊医生。
2025年8月19日,我们日本翻译赴医院为患者进行了代诊。後藤田卓志教授认为:小肠息肉与胃部的治疗并无直接关系,胃部治疗最终选择的方式需要取决于病灶的进展程度,小肠息肉并不是当前胃部病灶决定使用外科手术还是ESD治疗的判断依据。
从外院的胃镜来看,清晰度确实很难达到精准判断的要求,需要在日本重复胃镜检查,并取组织标本以判断癌细胞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来决定最终的方案,这样的方案最为严谨。
若浸润深度为 T1a 且低分化成分低于 50%,则可行 ESD;
若浸润深度达 T1b 及以上,则需转至胃外科讨论腹腔镜手术方案,可能选择保留幽门的 PPG 术式或远端胃切除的 LDG 术式。
日本的ESD手术,通常住院周期约为 1 周,治疗后原位复发率几乎为0,而异时性复发的概率约为 3%!如果内镜术后病理提示切除不完全,也可能需要追加腹腔镜手术。所谓“不完全”包括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切缘残留、分化程度、病变大小等因素。
我们将结果如实反馈给了蔺先生,他对日本专家严谨细致的态度非常满意,并和妻子商量后,着手开始签证办理等赴日治疗事宜。我们也衷心期望他不仅战胜胃癌,而且赢得“保胃”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