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看病 浸润性癌起源于更原始细胞
发布日期:2018-03-18经海外研究发现,肿瘤干细胞(CSC)是一群具有肿瘤起始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特性以及通过细胞分化,形成肿瘤异质性的能力。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CSC并不一定来自于胚胎干细胞,它们也可以来自分化后的前体细胞,通过遗传或表观遗传学改变获得肿瘤发生的特性。
有证据显示,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SC可以通过肿瘤内部向不同方向分化,形成不同方向的肿瘤细胞,来增加肿瘤生物异质性。去美国看病后发现,在UC中随着CSC分子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深入揭示了癌症发生的两种通路模式。Ho等人证实CK4+细胞是CK5+的基底细胞的一组亚群,可以代表一种干细胞群。
具有较高频率的CK14+的CSC,其与差预后相关。研究显示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将尿路上皮细胞引向CIS-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途径。STAT3驱动的尿路上皮癌,含有大量的原始CK14+干细胞数目群。此外,回顾性研究发现数个潜在的CSC标记物,尤其是CK14、ALDH1A1和P63,是高风险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级的预后标记物。
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可能起源于已分化细胞,而浸润性癌起源于更原始细胞。一项研究表明,在同一肿瘤中,CD44+细胞的肿瘤发生潜能高于CD44-的细胞网。Ho等人在-一组CD44+的CSC中识别了477个基因上调(称为膀胱癌CSC基因标签),能够高度可靠地预测临床结局。此外,CSC基因标签可以鉴别非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短的亚群。
另一项去美国看病研究表明,高级别低分化的UC有丰富的胚胎干细胞基因标签,尽管这个标签不能够有效区分浸润与非浸润性癌。这些发现提示,CSC中上调基因在膀胱癌细胞浸润中起关键作用,而在胚胎干细胞中,富集的基因与肿瘤分化差有关。
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同时性和异时性多灶复发频率高,周围的尿路上皮常见从异型增生至CIS 的形态学变化。去美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有两种假说来解释多灶性,第一个是“区域癌化效应”,整个膀胱尿路上皮暴露于致癌因子中,导致尿路上皮衬覆的不同区域发生独立的遗传学转化,从而出现多灶遗传学上不相关的肿瘤。第二个假说是单克隆理论,多个肿瘤来源于单个的转换前体细胞,在尿路上皮内通过腔内种植,或通过上皮内迁移,进一步增殖和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