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 灵敏度与使用剂量有关
发布日期:2017-12-01MRS使用重离子治疗规划系统(HIPLAN),制订碳离子放射治疗计划,而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放射治疗计划,则是采用VOXELPLAN对物理剂量进行优化。VOXELPLAN是由位于海德堡的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利用TRiP治疗计划软件,基于Scholz等提出的局部效应模型(LEM)得出的,可进行生物学模型优化。该方案包括2~3个利用调强束流配送系统(基于德国等离子研究中心开发的光栅扫描技术)的等中心照射野,能够保证碳离子束流准确配送到靶区、重离子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
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1954年,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L)率先使用质子束,进行离子束放射治疗,随后又于1957年和1975年,分别利用氦离子和氖离子进行临床放射治疗试验。接受10Gy或以上氖离子照射的29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氖离子对于治疗涎腺癌、鼻窦癌、晚期骨与软组织肿瘤以及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疗效显著。由于预算限制以及机器老化,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临床研究被迫于1992年中断。
1994年以来,包括日本NIRS、德国GSI以及日本兵库县研究机构在内的3所机构,均开展了碳离子放射治疗。在初始阶段,临床研究主要致力于寻找适合该疗法的肿瘤部位、确定佳剂量分割方案以及照射方法。目前,碳离子放射治疗可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烦底肿瘤、肺癌、肝癌、前列腺癌、骨与软组织肉瘤、盆腔恶性肿瘤及其他特定肿瘤。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用于比较碳离子与光子或质子放射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目前,有研究采用质子与光子结合放射治疗,或超分割加速质子/光子放射治疗,来治疗包括口咽和鼻窦在内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但是对局部晚期鼻窦癌来说,远处转移仍然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现代光子调强放射治疗(IMRT)相比,质子放射治疗在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中的作用尚未确定。
1994年,NIRS率先将碳离子放射治疗用于治疗晚期,或复发性头颈部肿瘤患者。在前瞻性剂量递增试验中,研究人员发现,碳离子放射治疗在治疗腺癌、囊腺癌、恶性黑素瘤等非鱗状细胞肿瘤方面具有放射生物学优势。然而,要想使恶性黑素瘤患者长期存活,还必须防止远处转移,碳离子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疗法,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效果。出国看病治疗中,保护视觉灵敏度是重要的,而研究发现视觉灵敏度与放射剂量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
GSI在治疗鼻窦癌患者时,临床靶区(CTV)采用立体定向光子束放射治疗,而大体肿瘤靶区(GTV)则采用碳离子加量照射。与以往常规IMRT相比,光子与碳离子联合放射治疗的局部控制率更高,但统计学分析未发现显著性差异。预计使用30Gy(RBE)的单次剂量可实现90%的局部控制。NSCLC非小细胞肺癌,RBE相对生物学效应。I期中央型肺癌的治疗,需要较多的剂量照射次数。
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很多相对浅表病变,使用57.6Gy(RBE)3周9次放射治疗,肿瘤可以得到控制。临床试验研究还发现,对于体积大的中央型肿瘤应使用更高的剂量。目前,还没有质子和碳离子放射治疗与立体定向光子放射治疗的对比数据,体积较大的T2肿瘤的治疗尤其需要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