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制剂潜在的临床优势
发布日期:2025-10-20显著缩短给药时间:与通常约30分钟的典型静脉输注相比,若获批,皮下制剂给药时间大幅缩短,每3周约1分钟(395mg),每6周约2分钟(790mg),极大节省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时间。
治疗地点更灵活:皮下制剂可在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不像静脉输注可能受限于特定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增加了治疗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与透明质酸酶联合增强渗透:拟议新制剂是pembrolizumab与berahyaluronase alfa(MK - 5180)联合使用,后者作为人透明质酸酶变体,能暂时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透明质酸,有助于按每3周和每6周给药计划实现pembrolizumab的皮下给药,可能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支持CHMP对皮下注射Pembrolizumab建议的试验
支持CHMP对皮下注射Pembrolizumab建议的是关键的开放标签3期3475A - D77试验(NCT05722015)。该试验以新诊断的IV期鳞状或非鳞状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年患者为对象,这些患者无致敏EGFR、ALK或ROS1改变。试验将377名参与者按2:1随机分配,分别接受每6周790mg的SC pembrolizumab(n = 251)与每6周400mg的静脉注射pembrolizumab(n = 126),且两者均联合铂类双药化疗。研究双重主要终点为第0周至第6周第1周期曲线下面积(AUC)的药代动力学(PK)暴露测量值和pembrolizumab的稳态(第3周期)谷浓度,同时通过描述性分析评估客观反应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次要疗效终点。
皮下注射Pembrolizumab与静脉注射制剂的临床对比
药代动力学方面:试验成功达到主要PK终点,SC pembrolizumab的总体暴露量和谷浓度不低于IV pembrolizumab。第1周期AUC的几何平均比值(GMR)为1.14(96%CI;1.06 - 1.22;P<.0001),稳态谷浓度的GMR为1.67(94%置信区间;1.52 - 1.84;P<.0001),说明皮下注射在药物吸收和维持有效浓度方面与静脉注射效果相当甚至更优。
疗效方面:SC和IV方案之间的ORR和PFS一致。ORR分别为45.4%(95%置信区间,39.1% - 51.8%)和42.1%(95%置信范围,33.3% - 51.2%),ORR比率为1.08(95%可信区间,0.85 - 1.3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1个月(95%CI,6.3 - 8.3)和7.8个月(95%CI 6.2 - 9.7),风险比为1.05(95%CI 0.78 - 1.43)。虽然总体生存率(OS)数据不成熟,但两组之间的OS事件率相当(SC组为24.3%,IV组为29.4%),表明皮下注射在疗效上与静脉注射相近。
安全性方面:SC 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的总体安全性与IV方案一致,未发现意外安全性问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发生率在SC组为90.0%,IV组为96.0%;3 - 5级TRAE发生率SC组为47.0%,IV组为47.6%;严重TRAE发生率SC组为21.1%,IV组为19.8%,两组间相似,说明皮下注射不会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