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900-1233

返回顶部

荣誉资质

联系我们CONTACT US

400-900-1233

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18号国贸商圈招商局大厦3208单元

深圳: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东路3002号万通大厦2106单元

您的位置:首页 > 爱诺头条 > 新闻动态

elranatamab联合方案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展现早期疗效

发布日期:2025-10-16

  近日,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年会和博览会上公布了3期MagnetisMM-6试验(NCT05623020)第1部分的数据。研究显示,在daratumumab(Darzalex)和来那度胺(Revlimid)的基础上添加elranatamab bcma(Elrexfio),在一小部分不符合移植条件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展现出早期且有希望的疗效。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1016154321.png

  早期疗效数据亮眼

  数据截止日期与随访时间:首次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12月23日,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范围为1.2-6.2个月)。此时,该组合的总体反应率(ORR)为91.9%,其中81.1%的患者达到了非常好的部分反应(VGPR)或更好。

  更新数据:经过7.9个月的中位随访(范围1.2-9.5个月)和2025年4月1日的数据截止,ORR提升至97.3%,VGPR或更好的比率达到94.6%,27.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或更好。研究人员指出,尽管中位随访时间较短,但CR率预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专家评价与假设

  专家评价:主要作者Suzanne Trudel,理学硕士,医学博士表示:“来自MagnetisMM-6第1部分G剂量水平的初步数据表明,elranatamab加daratumumab和来那度胺联合治疗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移植患者是有效和可管理的……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反应预计会进一步加深。”她还指出,安全性与已知的成分毒性一致。

  研究假设:研究人员假设,对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elranatamab与来那度胺和daratumumab进行测序可以增强免疫细胞介导的骨髓瘤细胞死亡。这种潜在的协同效应基于来那度胺刺激CD4阳性和CD8阳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化的能力,以及达图单抗对表达CD38的骨髓瘤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试验目的与设计

  试验目的:MagnetisMM-6试验旨在评估在不符合移植条件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使用或不使用daratumumab的elranatamab加来那度胺与daratumumab加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设计:在研究的第一部分中,研究人员探索了基于elranatamab的联合用药在复发/难治性疾病或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最佳剂量,以确定第二部分的推荐3期剂量。这项分析侧重于试验的剂量水平G,其中患者每4周皮下注射76毫克的elranatamab,皮下注射1800毫克的daratumumab,口服25毫克的来那度胺。

  试验终点与患者资格

  主要终点:DLT观察期间的剂量限制毒性(DLT)。

  次要终点:包括不良反应(AE)和实验室异常、ORR、CR率、反应时间、反应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最小残留病(MRD)阴性、药代动力学和免疫原性。

  患者资格: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指南,18岁及以上患有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或不符合移植条件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和可测量疾病的患者有资格参加试验。其他资格标准包括具有足够的肝、肾和骨髓功能,以及ECOG性能状态为0至2。患有隐匿性多发性骨髓瘤、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或浆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不符合纳入研究的条件。

  患者基线特征与治疗情况

  患者基线特征:在37名可评估的患者中,中位年龄为75.0岁(范围为67-83岁),大多数是女性(62.2%)和白人(86.5%)。大多数患者的ECOG性能状态为0(59.5%),修订后的国际分期系统II期疾病(54.1%),低于50%的基线骨髓浆细胞,无虚弱(75.7%)。

  治疗情况:在接受至少1剂elranatamab的37名患者中,34名接受了三联治疗,3名接受了单独的elranatamab治疗,并在递增给药过程中停止了治疗。截至2025年4月1日,86.5%(n=32)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疗。

  安全性分析

  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任何级别和3级或4级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分别影响了100%和94.6%的研究人群。

  常见毒性:最常见的3/4级毒性是血液学性质的,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73.0%)、贫血(18.9%)和血小板减少症(10.8%)。

  CRS与ICAN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在1级(45.9%)和2级(16.2%);没有突出显示3级或更高级别的事件。此外,1名患者出现了2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