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 重现性易位会形成融合
发布日期:2018-03-23海外临床证实,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主要发生在二十多岁的患者,可以发生于任何部位,无明显性别倾向。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组织学上,常含有黏液样玻璃样变的背景,可发生于血管内或与血管相关。
肿瘤细胞为单个或条索状上皮样细胞,丰富嗜酸性胞质,部分可见细胞内空泡和细胞内红细胞。核呈卵圆形,常伴有轻度异型,核仁明显;常可见较多核分裂象。有些病例异型性增加,可见分化好的血管腔,肿瘤呈上皮样、巢状或实片状排列。免疫组化通常表达CD31、CD34、M因子、ERG和FLI-1。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后了解到,近期证实了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中,会出现重现性t (1;3)易位,易位形成融合基因。融合主要发生于识别基因的3号或4号外显子,以及基因的8号或9号外显子。FISH和RT-PCR是用于检测融合有效的诊断工具,有趣的是,近发现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不典型组织学亚型中,存在基因融合。
附加说明的是,这类肿瘤免疫组化TFE3呈弥散强阳性。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目前,由于病例数有限,尚不知这些基因改变,是否与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当然细胞遗传学分析,还提出了存在更多基因改变的可能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血管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形态学通常多变,可见血管腔隙,肿瘤细胞核多形,核深染后易见到核分裂象。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介绍,肿瘤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老年人。除了卡波西肉瘤与HHV8感染相关外,辐射、淋巴水肿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可能与血管肉瘤发病相关。肿瘤细胞会表达CD31、CD34、ERG和FLI-1。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到,至今尚没有对血管肉瘤的全面的分子研究,其 发生于深部软组织的发病机制鲜有了解。在头颈部血管肉瘤中,有关于t(12;22)易位产生EWSR1-ATF1融合基因的个例报道,在骨的血管肉瘤中,有一例关于t(l;14)(P21;q24)易位的报道。与辐射相关的血管肉瘤,FISH检测证实其存在MFC基因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