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基因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肿瘤发生
发布日期:2018-03-22国外分子病理表明,基因与家族成员存在重排,约50%的病例会产生融合。然而,其余的肿瘤无基因的改变,称为“无易位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这类肿瘤比经典的ARMS的预后要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应注意它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区别。
近的研究显示,阳性的非转移性患者,较无易位的患者预后差。有趣的是临床分子风险评分系统,结合基因状态、TNM分期和年龄能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后发现,融合基因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肿瘤的发生。包括刺激细胞增殖、细胞存活、抑制细胞分化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后的一项数据表明,和其他利用基因分析的研究对比,融合基因可以改变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发育和信号转导,可能导致更好的预后。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PNST)主要发生于成年人,10%~20%的患者在20岁前确诊,其占所有儿童软组织肉瘤的17%。
通常情况下,MPNST表现为皮下或深部软组织肿块,在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者中,常常继发于神经纤维瘤。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MPNST的危险因素包括F1和放射治疗,NF1的患者进展为MPNST,要比非F1的患者早10年。
MPNST的诊断,依赖于临床标准中的一项定义。通常,肿瘤起源于外周神经,继发于既往存在的良性或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发生于NF1的患者,在形态学、免疫组化和检查上,均支持其具有施万细胞或神经束膜细胞的分化。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组织学上,MPNST由片状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密度高,细胞核呈椭圆形、锥形或波浪状。MPNST表见出多样的形态结构,一些MPNST具有纤维肉瘤,和滑肌肉瘤的形态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