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治疗上须证实基因易位的融合
发布日期:2018-03-22多年临床表明,基因融合在相当数量的黏液表皮样癌病例中,是可以检测到的。淋巴瘤治疗转诊机构爱诺美康介绍,对这种疾病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也有重要影响。对于怀疑涎腺肿瘤的病例,细针穿刺细胞学的应用逐渐增多,其结果可作为协助诊断的办法,但对于这种评估方式仍有争议。
细针穿刺细胞学对诊断高级别,或中等级别黏液表皮样癌较为准确。但对于低级别肿瘤诊断,则不令人满意。淋巴瘤治疗后当结果不确定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这些细胞上,进行MC77-M4ML2基因易位或蛋白检测,可能对诊断有所帮助。
尽管还需要淋巴瘤治疗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种方法的实用性。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会出现基因易位融合,借助这一点可以在传统组织学,鉴别诊断低分化腺癌或透明细胞癌。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容易和腺鳞癌、腺棘皮癌,以及非特殊类型腺癌和涎腺导管癌相混淆。
淋巴瘤治疗在初的研究中,易位融合仅在低级别和中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中观察到,但我们的经验,同时近也被其他研究者证实表明。组织学上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也可表现为具有侵袭性。
对于预后和治疗来说,具挑战性的是中级别的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学分级标准对于形态学分类有用,分子水平研究结果的纳入则提供了微观信息。淋巴瘤治疗后对于两者的结合,会使评估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