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双特异性抗体门诊应用指导路线图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13根据《肿瘤学前沿》发布的指导路线图,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所使用的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在门诊及社区肿瘤学环境中实现安全给药。通过合理规划与严格遵循方案,可有效扩大此类疗法的可及范围。
路线图核心观点阐述
主要研究作者Alfred L.Garfall医学博士及其合著者在相关文章中明确指出:“在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准备充分的多学科医疗保健专业团队,以及能够清晰指导整个治疗过程的可操作计划与方案的有力支持下,双特异性抗体在门诊环境下的给药方式,兼具有效性与安全性。”Garfall博士现任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主任,同时担任血液学/肿瘤学系骨髓瘤科科长,以及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医学副教授(血液肿瘤学方向)。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可用双特异性抗体
当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三种双特异性抗体作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单一疗法。具体包括Teclistamab cqyv(商品名:Tecvayli)、talquetamab tgvs(商品名:Talvey)以及elranatamab bcmm(商品名:Elrexfio)。这三种药物均获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4种及以上治疗方案(涵盖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
双特异性抗体实施路线图编制依据
该路线图中的指导方针,是基于2024年6月至2024年9月期间,在美国、拉丁美洲和欧洲举办的3次国际临床医生咨询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而收集确定的。在这些研讨会上,临床医生围绕社区和门诊环境中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关键要素展开深入讨论,内容涉及实践设置、治疗启动以及持续的疾病管理等多个方面。
门诊和社区环境施用双特异性抗体的要素
临床和操作要素规划
路线图明确指出,医疗保健中心需依据中心类型(现有门诊诊所与新建诊所)以及现场急诊科(ED)的有无情况,制定门诊双特异性抗体给药计划,以便在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能够及时提供救助。门诊团队应针对现有急诊团队开展培训,使其具备治疗双特异性抗体相关住院需求患者的能力,或者与医院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除急诊室和医疗病房外,诊所还需确保重症监护室(ICU)具备足够的容纳能力。此外,门诊部还应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
充分考虑基线床位容量情况。
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
明确随叫随到的护理团队的可用性,以此确定在特定时间内能够治疗的患者数量。
治疗方案制定要点
门诊部需为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途径的每一个环节制定详尽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
引导患者了解是否需要配备一名可靠且知识丰富的护理人员,该护理人员应能够识别不良事件的迹象,及时与医疗专业人员沟通,并协调患者转运事宜。
为居住地远离治疗中心的患者及其护理人员制定住宿计划。
明确预处理要求、预防措施以及入院实践标准。
详细阐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以及管理策略。
路线图还提到,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诊所或许能够将双特异性抗体给药方案融入现有的其他恶性肿瘤治疗方案之中。
严重不良事件应对策略
尤为关键的是,若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应制定简化的住院途径,帮助患者绕过急诊环节。这需要门诊设施与医院之间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确保医院工作流程中有经过双特异性抗体相关不良事件管理培训的团队成员随时待命,同时保证门诊设施内随叫随到的工作人员以及用于CRS管理的托珠单抗(商品名:Actemra)和地塞米松等药物的充足供应。
多学科团队协作要求
该路线图着重强调了组建一个训练有素的多学科团队的重要性,团队成员应涵盖血液学家、医生、护士、急诊专家、重症监护室专家、传染病专家、药剂师以及授权团队。治疗方案应明确界定团队每个成员的角色,以确保在治疗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患者都能获得恰当、全面的护理。
此外,作者特别指出,诊所应获得在门诊环境中施用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储存和开具托珠单抗和地塞米松等支持性药物的授权。